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74节 (第2/2页)
后,则依旧是慈恩太后,以致于后世史书上很多人都觉得这一段颇值得玩味。且因先帝在世时,太后并不是皇后,故而太后的棺椁没有入昭陵主大殿的道理,方便起见,只象征性的在昭陵旁边侧路上的一个陪陵里,建了一座看似华丽的宝冢。 ??其他时候,宫里宫外也做足了表面功夫,一直为太后守丧到除夕,直到翌日元旦,才算是揭过了。 ??人有七情六欲,自然就有喜怒哀乐。人吃五谷杂粮,自然就会有病痛损伤。 ??太后的死其实算不上特别的事,但是宫里接二连三的死人,难免风声鹤唳。更何况连太后都难逃鼠疫噩运,民间就更不用说了。 ??自太后封宫之日起,全国各地就相继爆发时疫,时疫是跟着洪涝而来的,时疫之后就是旱灾,大旱之后,便是饥荒。 ??眼下四处都是流民,都跑到了京城来。天子脚下,乱象横生,皇帝只得下了罪己诏,可也免不了妖后一说再度风行。 ??毕竟连太后都能克死的妖后,绝对不是一般的妖后。 ??茶楼里的人最爱评头论足,将时事拆解开来,又合起来,得出一个结论:“从前大旱,皇后为百姓祈雨,天降甘露,五谷丰登,而今皇后不闻不问,只怕宫里传出的流言并非空穴来风,此皇后非彼皇后。” ??一长须老头儿叹道:“看来陛下是把鱼眼睛当成珍珠了。唉。” ??李永定坐在靠窗的位置,将杯盏一搁,起身走人。 ??时局不稳,人心一动,就会有人趁机闹事。 ??这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。 ??于是全国各地零零碎碎的有一些哗变,说大不大,李永定奉召赶过去,稍加安抚马上便平息,也要个别地区异常激愤的,镇压之后亦不再起涟漪。唯独一件事,让李永定比较在意,就是突然凭空冒出来一个清莲教,广收门徒,说是喝了他们的符水便可消除百病。 ??如果说相对蒙昧的百姓盲目风从也就罢了,但这清莲教不知通过何种手段竟渗透到了京城里,京城的很多女眷,尤以达官贵人家的夫人、小姐也信以为真,固执的跑去求平安。 ??如此,便不能再掉以轻心了。 ??李永定装作香客亲自去喝过,不过就是加了黄连、柴胡等中药熬制的汤剂,吃不坏,也吃不好,拉拉肚子,泻火排毒什么的,要说有神奇疗效,可治百病,那绝对是胡扯。 ??情势的好转还是在于朝廷一直不断的投入人力物力在赈灾,又是施药,又是放粥,谁知功劳最后却被这个所谓的清莲教给截去,偏偏清莲教又没有作奸犯科,只是收一些门徒念经,朝廷也无可奈何。 ??朝中的部分大臣也认为清莲教不具规模,大可不必放在心上,淳亲王却不同意:“不具规模?等到清莲教真的坐大,那时候再酌情想法子,岂不难以应付?只有将苗子扼死在萌芽里,才不至于酿成大祸。” ??李永邦表面上不置可否,暗地里却叮嘱李永定继续调查,然而等永定带兵和清莲教几个周旋下来,发现他们不但私下里拥兵,而且还懂得战术,一直跟他打游击。一会儿出现在晏州,一会儿又出现在漳州,还有同党在青州……李永定疲于奔命,一时间也找不到彻底剿灭的法子,只得无功而返。 ??李永邦得知后,疏懒道:“哼,散兵游勇,终归难成气候。我大覃江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,他们想要颠覆,也不是那么容易。且再看看吧。” ??转眼又是一年的盛夏,御花园的石榴开的如火如荼,橘红色的凌霄花借气生根,从墙上蔓下来,金灿灿的蝶盏兰吐出中间的蕊,万物丰盛而美丽,唯独酷热难当,热的人快要背过去,连湖里的鱼也争先恐后的浮出水面,张大了嘴想要透一口气。 ??皇帝午后用了一碗莲子芡实汤,正在批阅奏章,骤然听闻外间喧哗,烦躁的用手捏了捏眼头,随意的问:“外头闹什么呢?” ??多闻亟亟踏出宫门想要一探究竟,但一个身穿城门护军衣裳的人赶到了廊下,禀告道:“陛下!不好了,反贼!反贼冲进宫里了!” ??皇帝莫名:“反贼?哪里来的反贼?” ??侍卫回道:“就是清莲教!他们带着几千门徒正在闯宫门。” ??“几千?”李永邦蹙眉,颇感意外。 ??几千人就敢闯禁宫,这个清莲教的首领是不是脑子有问题? ??先不说数千禁军各个骁勇善战,撇开宫里的禁军不谈,皇城里的兵马司数十万,收到风声也会很快赶到过来勤王,到时候清莲教被一网打尽是肯定的事,那这个清莲教主到底图什么? ??大覃皇宫一日游之后午门斩首?